新安江山水画廊在绵潭有九姓捕鱼大型表演,你知道九姓是怎么来的吗?
如果你去过新安江山水画廊,如果你去过绵潭,一定会看过精彩的“九姓捕鱼(渔风)”表演。看过的人或许为九姓族人精彩的捕鱼技艺所赞叹,但殊不知,精彩的背后是先辈们的心酸,当然,九姓也不是绵潭的产物,而是整条新安江上的历史。
(相关资料图)
绵潭
绵潭是新安江山水画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,当地流传“斫不完的九砂柴,看不完的绵潭戏,打不完的漳潭鱼”的说法。公元前38年绵潭就有了村落,曾为“朱、杨、林、汤、范”等姓氏先民所居,公元257年(三国时期)的“胡、王”两姓,公元1225年南宋理宗年间汪氏,明初洪武年间的庄氏,前后迁入,村庄曾名长廖兴。后因明太祖御赐汪大力“武镇明朝”,建“四脚牌坊”而更名为“牌楼前”。清朝时期始因绵水更名为绵潭。
九姓渔民(九姓捕鱼)
乘船游新安江山水画廊,游船会在绵潭村泊岸,让游客欣赏精彩的九姓渔民打渔、祭祀的表演。所以游客往往误认为九姓渔民就是绵潭居民,这就大错特错了。
九姓渔风,也说九姓捕鱼大型表演讲述的九姓渔民的来历是这样的:
北宋徽宗二年,朝廷剿灭了歙州方腊为首的起义军,并在歙县一带实行了残酷的株连九族,捕捉了陈、钱、林、李、袁、孙、许、叶、何九个姓氏的老幼妇孺百余人,由韩世忠押解汴梁处置(有人解读历史,韩世忠当时还在北方打仗,根本来不了此地)。
木船行至绵潭遇到狂风暴雨,只得停泊。这时韩世忠梦到,一道童赐他九株人参,口中念着“善哉善哉”(道童怎会念佛,无量天尊还差不多),韩世忠就想,九株暗指九族,参生同音,这是要放生啊。韩顿起怜悯之心,谎报船覆人亡,将九姓族人给放了。
为防日后生祸,九姓人当时下了四条禁令,一是禁止穿鞋,二是禁止离船上岸定居,三是禁止与岸上的人通婚,四是禁止讲述释放之事。从此,九姓人靠水吃水,以打渔为生。
所以我们在绵潭九姓族人打渔祭祀的活动中,能够听到“感谢恩公韩世忠”的说法,如“天神水神,韩公之令...吾九姓后人,永载洪恩...一拜天神,二拜水神,三拜恩公韩世忠”。
九姓渔民的历史
这个说法准确不准确咱们不知道,但由绵潭村的历史可知,九姓渔民与绵潭村是没大关系的。他们是解放前生活在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,在当时没有户籍,被称为“贱民”。
九姓渔民是当时社会的最底层,他们一生“不准上岸居住,不准入学读书,不准参加科举,不准穿鞋子(只准趿拉半只),不准穿长衫,天寒地冻上岸卖鱼,也不敢整脚穿鞋,因为常有恶棍寻衅侮辱,将他们的鞋扔进茅厕里去。”所以自为族类,自为婚姻,自生自灭,隐忍着世间的一切冷眼和不公。
长年累月的水上生活,他们练就了各种捕鱼技艺,比如竹竿叉鱼、大网捕鱼、鱼鹰捕鱼等等。即使如此,依然是不能靠岸,过着凄风冷雨的水上生活。
虽然到了民国时期,九姓渔民得到了正名,有了户籍,但依然没有上岸。真正的上岸,要从1969算起了。
九姓渔民的由来史学界也没有真正解读,大多认为与朱元璋或陈友谅有关;九姓渔民也不只在绵潭,而是一直到千岛湖都有他们的身影,史书记载以严州(今桐庐、淳安和建德境)为多,所以在千岛湖有九姓渔村,其中就是九姓渔民上岸后的家园。
但无论如何,他们的背后,都是一部心酸的血泪历史。
虽然九姓捕鱼的现场在新安江岸畔的绵潭村,但九姓渔民与绵潭村是没有关联的,哪怕退一万步讲,也只能说绵潭是个大的码头,他们最多可能在这儿卖鱼、交税。
如今我们在新安江上赏九姓渔民经常的捕鱼技艺,聆听悲壮的祭祀仪式,是否也会感受到,曾经九姓渔民的辛酸和血泪呢?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方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